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閱人有術:宿命論vs.造命論
閱人有術:宿命論vs.造命論
作者:張盛舒
本文摘錄於張盛舒「閱人有術」著作一書
網址
「太陰文昌,必為九流術士。」小時候,我自己排命盤,
看到命書裡這句話,對於自己竟然會成為「九流術士」,
起過無數個念頭。三十歲左右,在職場上正是挫折連連之
時,受不了的時候,我常常暗暗告訴自己:「沒關係!反
正我命中註定要當算命仙,只要一失業,我就可以去當九
流術士了!」
天知道,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失業過,為什麼?我其實心
裡隱約害怕,害怕這個「命」真的會實現。二十年來,我
一直兢兢業業,不敢失業。畢竟,從高科技行業要跳槽到
古老傳統行業,這個職涯規畫未免差了十萬八千里,也有
點匪夷所思。
但是命運就是這麼玄妙,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也改變了
我的一生。我在千禧年成立科技紫微網,到現在累積超過
一百萬張命盤。我真的成了「算命仙」,只不過,我賦予
自己的使命,是要重塑算命的真正意義,還紫微斗數本來
面目。這個任務困難重重,但就像我常說的:「我只做困
難的事,因為容易的事引不起我的興趣。」,這個目標使
我願意逆著自己的個性,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成為術士是我的宿命,而實際的任務卻是重新改寫「算命
」這二個字的意義。這一點差別,就是「宿命論」與「造
命論」的差別,也是我強調人生必須「接受命運,但不接
受宿命」的重點。
什麼是宿命
宿命,就是上天所賦之命,你的基因是人,你就是人;你
的基因是黑猩猩,你就是黑猩猩。雖然人和黑猩猩的基因
差異只有百分之二,但這百分之二就決定了你的命,半點
不由人。
基因決定命運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罕見疾病亨丁頓舞蹈症
。正常人第四對染色體內DNA基質CAG(三核甘酸)
重複排序的數目是小於15,若是超出這個數目,就會罹
患亨丁頓舞蹈症。這個疾病目前無法治療,會在什麼年紀
發病,完全決定於CAG重複排序的數目。如果是39次
,則病人會在66歲出現第一次症狀,75歲時變成痴呆
;如果是40次,會在59歲發作;若多達50次,則在
27歲便會喪失心智。這完全是先天決定的可怕宿命,外
力根本無能為力。
沒有任何一個算命術能準確到這個程度,可以這麼殘酷的
告訴一個人,他的生活何時會崩潰,而且無法預防和改變
,這才是絕對的宿命。
但是拜現代科技之賜,這個「命」也有可能改變了,最簡
單的例子,就是唐氏症(即俗稱的蒙古症)嬰兒的命運。
大家都知道,現代婦女懷孕,只要做羊膜穿刺術,就能驗
出胎兒是否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而這就是唐氏症的病
因。唐氏症患者心智遲緩、個性溫和,註定會快速老化,
通常會發展出某種形式的阿茲海默氏症(即老年痴呆症)
,往往活不過40歲。
唐氏症患者一生不會有煩惱與痛苦,從這個角度看來,你
可以說他們真正是「好命」的人,但是他卻會給家人帶來
煩惱與痛苦。因為科技進步,現在唐氏症患者可能在胚胎
期就被人道毀滅了。對於這種做法,從優生和道德的角度
,各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從命運的觀點,這表示科學
的研究使先天宿命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了。
性格決定的命運
遺傳基因會對身體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從紫微斗數的觀點
,個性基因的排列組合,則讓我們雖然同樣身為人類,卻
有不同的性格組成。性格是什麼?性格就是人在處理人事
時,表現在態度和行為上的心理特點。有人衝動,有人懦
弱,有人剛愎,有人優柔。而且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
一個人的性格將會跟著他直到老死。
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紫微斗數可以說是全世界
最早也最完整的性格與行為分類科學,它用生日及性別兩
個參數,即能準確推算出一個人的個性,以及這種個性所
帶來的可能命運。因此我們可以說,紫微斗數是完整的E
Q(情緒智商)分析及行為科學,但是又不同於西方心理
學的研究,因為它是用出生時辰作為判斷的前題,所以在
分類方式上有獨特的意義。
在對全球五百大企業管理者所作的調查裡發現,一個成功
者的必要條件不在智商(IQ),而在情緒智商(EQ)
。另一份調查顯示,近20年來美國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
的平均智商只有中等,情緒智商則很高。情緒智商是可以
學習的,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紫微斗
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EQ分析及學習工具,卻一直被誤用
,這是很可惜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性格決定命運,就像俗語常說,「
貪夫殉財,烈士殉名,貞婦殉節」,但是同樣的性格卻可
能有不同的表現層次。例如,同樣是執著,一個在賭場裡
散盡家財的賭徒,和一個宗教家不惜獻身的執著,在層次
上大不相同;同樣是善變,一個政治上見風轉舵的政客,
和航海家隨機應變的能力顯然相反。所以性格不是決定命
運的絕對因素,性格加上後天環境及學習累積的文化內涵
,才能真正決定命運!
掙脫命運束縛,就是成功的人
正因為有宿命的存在,所以人會想要算命。但是我要強調
,算命的目的在於知命,知命的目的在於造命,如果連算
命的目的都搞不清楚,那麼結果一定是失望。
知命,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不要以為這件事很簡單,活
了一輩子還不認識自己個性的人太多了。由於他們不知命
,也就沒辦法創造命運,只好在宿命裡打轉。
造命,則是認識自己個性上的優缺點之後,改善缺點,發
揚優點。告訴自己,優缺點是天生的,它們無善無惡,不
需因缺點而自卑,也不需因優點而自豪,因為優缺點本來
就是一體兩面,用對了地方就是優點,用錯了地方就是缺
點。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他五十歲時,真正了解了自己
的性格,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和如何去做,把外在的命運和
自己的性格融合。他把握了自己的性格,也就把握住了天
命,自然也就能夠創造自己的命運。
人生其實都是在宿命裡打轉,再從造命裡掙脫,能夠掙脫
命運束縳的人,就是成功的人。著名的哈佛醫學博士,《
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
led)作者派克(Scott Peck)說過:「心
靈成長是一種複雜、艱鉅的畢生工作;能夠超越本性,學
習做並非出於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特徵。」
從宿命到造命
我們看到飼養在農場裡的豬,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當牠的
算命大師,鐵口直斷這隻豬的命運,預測牠會在哪一天往
生。因為這是牠的宿命,牠無論如何無法掙脫。
但是生而為自認是萬物之靈的人,為什麼常常甘於退化成
動物,接受自己的宿命呢?原因當然是造命很辛苦。讓心
靈退縮回到本能,接受宿命,就像吸毒一樣,可以讓自己
暫時活在阿Q式的精神安慰裡,接受人世間的不公平,期
待下輩子再連本帶利撈回來。
相信宿命,其實是人之常情,因為宿命論的立論,就是生
命中的不平等,都是上天註定的。既然是上天註定的,那
麼就容易釋懷,不會陷在「人比人,氣死人」的食物鏈中
而痛苦。
很多人寧可相信宿命,因為造命過程不止痛苦,而且付出
與所得之間很難平衡。很多人不是一開始就相信宿命,而
是遭逢極大的挫折後,轉而用三世因果(前世之因,今世
之果;今世之因,後世之果)來尋求內心的解脫。很多人
算命,就是因為不想聽一堆大道理,只想聽他想聽的,而
宿命就是一帖最方便有效的鎮定劑。
所以宿命並非完全不好,關鍵就在於:內心是否真正解脫
了?還是只不過為自己的逃避找一個藉口?我看過太多人
,嘴裡說視富貴如浮雲,心裡卻是嫉妒不已,只是沒有勇
氣去爭取罷了。就如唐朝大文豪韓愈在〈原毀〉一文中說
,人性的問題就是怠惰與忌妒,「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
修」。懶惰的人不想學,又嫉妒別人學了比自己強,所以
一方面消極的逃避,一方面又出現詆毀他人的行為。
相對的,每當多一個人相信宿命,就會讓人與人的競爭裡
,少一個對手。於是,不相信宿命,願意努力造命的人,
就更有機會脫穎而出。而且我強調的造命,不只是生命的
積極進取而已,還包括要能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平,也就
是真正的造命觀:「接受命運,而不接受宿命。」
真正的造命觀:接受命運,不接受宿命
在現代急遽變化的時代裡,因為過度競爭而導致的不確定
性,使得很多人頹然倒下,不得不相信真有命運這一回事
。但是,要用什麼方式接受命運呢?
接受命運,並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能夠「捨棄得失」,了
解人生最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為得與失是
相對的,你永遠要失去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而且得與失
的衡量標準也會改變,沒有人能確定何謂真正的「得」,
何謂真正的「失」。
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經濟學的「邊際效用」定律。所謂
邊際效用,就是一個東西的價值,和數量相關。例如,水
雖然是人的必須品,但因為水很多,所以價值很低;黃金
雖然不是必須品,但因數量稀少,所以價值高。但是,當
你在沙漠裡快要渴死的時候,你會用所有的黃金去換一杯
水。這時候,第一杯水的價值變成無限大,但是第二杯水
,第三杯水……的邊際效用就會遞減。
所以20歲的時候,你會拿健康去換金錢,因為這時候,
健康取之不盡,金錢卻很匱乏,健康的邊際效用比金錢低
;等到60歲,你會付出所有的錢,只為了多買一些健康
,因為此時你已賺得足夠的金錢,而健康卻是如此難得,
金錢的邊際效用要比健康低多了。
了解了這個道理,捨棄得失就不會這麼困難,因為,當時
空、處境、條件不同了,得與失可能完全相反,還有什麼
好斤斤計較的?
接受命運,還能讓你在人生的過程中,可以更寬容。因果
是存在的,你在人際關係上越願意寬容,果報越常在不知
不覺中來臨,在你最需要時,助你一臂之力。
不接受宿命,才不會喪失奮鬥的勇氣,能夠堅持到底,保
持競爭力,而不是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藉口。
不接受宿命,也使你對人間抱持感恩之心。因為,當你在
改變自己的命運時,是在影響別人,也被別人影響的交互
作用之下。只有感恩,才能讓它良性循環,讓心與心的連
結更為緊密。
我把我的造命觀寫成四句偈:
保持競爭力,捨棄得失心;
常懷感恩意,不忘世間情。
我認為這才是中庸而均衡的人生所應抱持的態度,任何一
句都不應偏頗或忽略。保持競爭力,你才能提昇自己的能
力;捨棄得失心,你才能讓心靈平靜,不斤斤計較一時的
得失;常懷感恩意,讓人與人更寬容相處;不忘世間情,
才不失去生而為人的基本意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